记者:“大姐,我问一下你们村里是不是有一个做教团特别好的搅团姐?”
村民:“有一个搅团姐,她家就在这儿。”
记者:“在哪儿?”
村民:“就在这家。”
按照视频网站上的地址,记者在宝鸡市渭滨区西塬村,很容易就找到了搅团姐的农家小院。
记者:“我怎么觉得跟视频上看的不太像,有些不像啊。”
搅团姐:“我视频上就是要包个头巾,要穿个大襟衣服,现在还没穿,顾客还没来,顾客来了要求我换,说那是网红衣。”
宝鸡搅团姐符宝梅:“大家好,现在是陕西《今日点击》记者来采访我,人家要看我网上流行的装扮,我给咱换去,稍等,感谢张大侠给我送的涂鸦666,感谢,稍微一等。”
搅团姐叫符宝梅,今年44岁。她在一家视频网站上有6.4万粉丝,每天直播间里有几百人围观她的直播。换装之后,确认过眼神,搅团姐闪亮登场。
搅团姐本是宝鸡渭滨区八鱼镇西塬村的一名普通农村妇女,之前在宝鸡一家企业打工,工友们喜欢吃她做的搅团。提起她变身网红的小视频,她觉得纯粹就是图开心。
宝鸡搅团姐符宝梅:“我之前也看过别人的搅团视频,他也是端着碗坐门口拍的,我也就想,他们能拍,我也能拍,耍呢,管他的,就是图个开心,咱也没有啥别的用意。”
符宝梅:“搅团要好,72搅,搅团要然,沟子拧圆。”
记者:“就是腰上一定要用劲。”
符宝梅:“对,腰上用劲,屁股上也要用劲。”
真是幸福来了不由人,就是这么一段自娱自乐的小视频,没几天时间在网络上迅速传播了开来,点击量就达到了三四十万,几乎是一夜之间搅团姐蹿红了。
符宝梅:“西安的,蔡家坡的,陇县的,宝鸡的,凤县的,这么多网站都发过。”
让搅团姐没有想到的是,这几十万粉丝不光盯着搅团姐看,还盯上了她碗里的搅团。慕名而来寻找搅团姐的人由每天三五个,发展到三五十个,再到二、三百。西塬村这个宝鸡城边的小山村,一下子热闹起来,村里的街道和场院停满了汽车,每天都和过节一样热闹。
网络效应的叠加,使得符宝梅的接待力不从心,今年四月,她辞去了工作,租下了邻居的院子,改造成了接待大厅,开了一家农家乐,雇了周围村上十几个做搅团能手专门搅搅团,同时,经营起了本地小吃,26块钱管饱吃。周末高峰期,院子里很多顾客还得排号等位置。
顾客:“吃了两碗。”
记者:“吃了两碗搅团,还不错吧。”
顾客:“很不错。”
记者:“你们是怎么知道搅团姐的。”
顾客:“从网上看的,再一个朋友们经常议论呢,都经常说。”
宝鸡搅团姐符宝梅:“从西安来你就用高德地图,在高德地图上面搜一个搅团姐就可以了。”
符宝梅说,其实,搅团在上世纪60-70年代可以说是陕西农家的救命饭。那时,农民的口粮少、粗粮多,每顿饭都不离搅团,因为搅团含水量大,可以充饥。为了怀旧,搅团姐还为大家准备了那个年代的服装,让前来吃搅团的粉丝追忆过往。
记者:“觉得这个地方怎么样?”
搅团姐粉丝:“挺好的,我挺开心的。”
记者:“搅团吃了吗?”
搅团姐粉丝:“吃了,挺舒服的。”
记者:“觉得搅团怎么样?”
搅团姐粉丝:“美得很。”
搅团姐粉丝:“我是三天两头就过来。”
记者:“那你经常来,是宝鸡本地人?”
搅团姐粉丝:“是。”
记者:“是粉丝吗?”
搅团姐粉丝:“粉丝,铁粉。”
记者:“搅团姐是怎么样一个人呢?”
搅团姐粉丝:“很实在,很幽默。”
就这样,搅团姐将网红和农家乐相结合,把粉丝变成成了顾客,也带动了西塬村的发展,今年三月开始,西塬村相继开了七八家农家乐,村里的草莓樱桃等农产品也不用像往年一样运到城里去卖了。村民们在家门口就把生意做了。
宝鸡市渭滨区西塬村村民:“卖了两笼了。”
记者:“都卖了两笼了,现在才刚刚中午。”
村民:“刚刚中午,人特别多吃饭人多得很。”
村民:“今年我们的变化特别大,就是搅团姐把我们村上带领起来了,我们好几家都开农家乐了,我以前上班,都不干了,回来在自家开农家乐。”
眼下搅团姐的生意红红火火,周内每天接待粉丝两百人左右,到了周末,最多达到五六百人, 搅团姐凭借自己诙谐逗趣的形象无意之中成为网红,又以网红的优势发展农家乐,带动村民发展经济。从符宝梅成为网红之后的三个月时间里,全村已经开办了8家农家乐,带动就业近40人。而对于未来的发展,搅团姐也有着自己的打算。
宝鸡搅团姐符宝梅:“我希望我村上的人,邻居都干出他自己的特色,假如我做搅团,他做臊子面,锅盔,做出花样,我的想法就是这样的,这样才可以做大做强,让大家一块富起来,即便以后我再不火的话,大家起码想起来这个西塬村还有个特色呢,产业起来了,日子比以前要好了。”来源:西部网( 记者 崔晓羽 秦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