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获鲁班奖的航投大厦
沣东新城后围寨立交
秦汉新城张裕瑞那城堡酒庄
西部云谷鸟瞰图
泾河新城乐华欢乐世界
渭河生态景观带
能源金贸中心运河商业街效果图
沣西新城陕西大数据基地(刘强 摄)
2017年伊始,在西安,在陕西,乃至在全国,西咸新区都是一个热词。这个“热”不光是因为国家一系列发展战略调整及陕西省关于大西安建设战略实施所引发的关注度,更多的来自于西咸新区在迎来“史上最强”政策供给的关键时刻所激发出的强劲发展动力,以及西咸新区在面对这一发展新机遇时所表现出的发展决心,正如当年浦东新区对上海发展的强劲驱动,西咸新区也在不断为大西安发展注入能量,彰显着“东有浦东,西有西咸”的发展决心。
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这是陕西践行“追赶超越”的重要契机,也是大西安重回汉唐时期世界城市屋脊的又一进身之阶。身处陕西自贸区中心板块的西咸新区,不仅仅是陕西自贸区的地理中心,更是陕西自贸区和大西安建设和发展的驱动引擎的核心。对标国际一流城市建设的海绵城市概念、大西安新轴线、新中心的发展格局,国家级临空经济区的功能定位、大西安新中心中央商务区“扛鼎之作”的创造性规划……让西咸新区完整地对接了自贸区赋予西咸板块的承载功能。而自贸区所提供的强大的政策供给与国家级新区定位的优势在这里形成了1+1大于2的“双试”联动效应,让“大特区”的影响辐射进一步放大,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自由贸易新特区。
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喻建宏表示,西咸新区将在全域复制自贸区建设成熟的做法,一口受理,全域通办,形成一个开放、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环境。
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西咸区域功能板块
西咸新区区域规划面积42.58平方公里,涵盖了四个功能区。
空港新城 功能区
空港新城功能区13.80平方公里,西片区北至正平大街,西至自贸大道、敦化路,南至机场飞行区北边界、周公大道,东至昌明路、敦义路;南片区北至慈恩大街,西至周公大道,南至兴教大街,东至崇文路。包括海关特殊监管区块(重点发展国际贸易、保税物流、保税维修)、非海关特殊监管区块(重点发展航空物流、航空维修、航空总部经济、文化旅游、商贸会展、跨境电商等具有临空特色的现代服务产业)。
沣东新城功能区
沣东新城功能区13.14平方公里,北至陇海铁路、三桥新街,西至沣京大道、车城一路,南至科技二路,东至天台路、西户铁路。包括服务贸易创新示范园区块(重点发展专业服务、汽车贸易及跨境电商产业)和文化商务区区块(重点发展文化贸易、新兴金融、科技资源统筹)。
秦汉新城功能区
秦汉新城功能区10.85平方公里,北至福银高速,西至周礼四路、朝阳五路,南至渭河,东至福银高速与天汉大道交汇处、朝阳七路。包括航空补充区块(重点发展加工贸易、智能制造)和“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区块(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国际医疗服务、现代高端养老服务、数字文化、动漫设计)。
能源金融贸易区
功能区4.79平方公里,北至渭河,西至沣河河堤路,南至西咸大道,东至尚航七路及西安咸阳界。重点发展金融贸易产业,打造现代化大西安新中心中央商务区。
能源金融贸易区
“身份”变了 “朋友圈”广了 西咸新区的大特区时代
3月9日上午,李克强总理在参加陕西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把西安作为西北的龙头,扬起来。这是对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建设规划在国家层面的再定义。同样,也是对大西安建设提出的更高要求。
推进西咸一体化,发挥好“大西安”引领作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是省委、省政府对大西安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西咸新区融合大西安发展格局不光是地理板块上的合并,更是资源、信息、产业、人才等全方位的融合。这不仅是西安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撑点的定位要求,更是西咸新区在国家级新区、17项创新试点示范区、陕西自贸区中心片区主核心等一系列政策催动下突破发展的必然趋势。
春节刚过,西安市四大班子领导赴西咸新区看望慰问并进行调研座谈,共商加快西咸新区发展的办法措施。在座谈会上,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王永康强调,西咸新区是“大西安”新轴线、新中心、新形象的核心承载区,要做到“五个百分之百”,把西咸新区建成“大西安”的“大特区”。
西咸新区融入大西安发展格局,最明显的就是“身份”变了。原来的国家级新区、创新城市发展试验区、17项国家级试点示范区的“身份”让西咸新区充满了“国”字头的“神秘感”,颇显高端大气。在国家级“政策集群”的带动下,西咸新区敢想敢干,在西安、咸阳之间开创了新城开发建设的全新格局。大西安建设规划的实施,让西咸新区和西安由两个区域发展综合体变成了一个大的城市集合体,资源、交通、信息、产业的融合在这里形成指数增长效应,更加凸显了大西安“关天经济带”核心地位,也让大西安成为了西部开发名副其实的“龙头”。城市主干道的连通,城市片区功能的互补,政策、资源、人才的自由流转和共享,产业之间的支撑和融合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推进,让西咸新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地缘“红利”,也让西咸新区在大西安新中心建设过程中倍感有劲,成为大西安发展新的增长极。
“身份”的转换也带来了“朋友圈”的扩展。在大西安格局下,西咸新区原有的18个国家级新区成员组成的俱乐部成为了最核心“圈子”,对标圈内一流新区追赶超越,是西咸新区现阶段的主要圈内目标。建设大西安、大特区的构想,也是基于这个“圈子”来定义的,东有“浦东”,西有“西咸”,不光是地理位置上的对应,更是国家级发展战略层面的东西呼应。同时,随着与西安融合程度加深,西咸新区还将迎来另一个由15个副省级城市组成的更广泛的“朋友圈”。这个“圈子”是以副省级的行政级别定义的城市圈,西咸新区首先要做的就是融入,与西安同步形成大西安发展格局,跻身圈内顶尖城市行列。
在新中心、大特区的全新定位下,融入大西安发展格局,为西咸新区的发展带来了“乘数”效应,政策、资源、信息、人才、产业的全面融合,让西咸新区正式步入了大特区时代。
与国家级新区联动 激发西咸新区“自贸能量”
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挂牌成立,西咸新区作为中心片区的核心,是西咸新区由西安代管后的又一个利好政策“红包”。19项国家级试点、示范区在功能承载上与陕西自贸区精准对接,“双试”联动效应渐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和“走出去”一站式服务平台的搭建形成了西咸新区对外开放的两个特色窗口。由国家级新区和陕西自贸区形成的“史上最强”政策供给,让西咸新区获得了全新的发展空间。
制度创新,是陕西自贸区的最显著特色之一,也是对外开放试验的重点领域。在这方面,西咸新区已经走在前列。在规划设计之初,西咸新区就对城市环境、营商环境、政务环境等方面建设进行了足够的考量,要求在制度建设方面,以大部制、大数据为手段,充分发挥体制改革创新优势,推动西咸新区率先在西部地区全面建设现代社会信用体系。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中,西咸新区大胆创新,建立行政权责清单制度,明确政府职能边界。建设“一表申请、一口受理、并联审查、一章审批”一站式综合审批平台,并试行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七证合一”“八项联办”等制度。同时,在改进境外投资管理中,为企业积极搭建“走出去”一站式综合服务窗口,建立对外投资合作项目便利化服务通道。通过这一系列制度创新,让西咸新区成为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三个层面构建诚实守信、充满活力、开放创新的大西安特区,让西咸新区成为全省投资环境首善之区。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试点是西咸新区的重要功能承载之一,发挥自贸区功能优势与试点形成联动功能,建设国际航空物流、维修中心,成为西咸新区试点效应与自贸区功能承载的重要领域。在空港新城,新区积极推动集临空型保税维修、加工贸易等多种业态发展的临空型综合保税区升级建设。打造由航空货运公司、物流仓储中心、冷链物流中心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产业中心组成的空港航空物流中心。并依托产业带动,建设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航空维修服务中心,形成航空制造和维修集中发展区。同时,大力发展航空总部经济,设立航空总部聚集区,打造航空企业中央商务区核心区。打造西部飞培基地,发展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航空培训服务。通过临空经济区的建设,打通西安开放型经济空中通道。
在西咸新区,服贸业有着先天的发展优势,作为国家服务贸易试点,在探索扩大服务业双向开放力度,提升服务贸易便利化方面西咸新区在功能承载上与自贸区形成天然的联动效应。在沣东新城,依托现代服务贸易创新示范园区,以服务贸易创新试点为驱动的专业服务贸易、汽车贸易产业发展迅速。同时,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建设,实现“一站式服务”跨境电商通关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买全球、卖全球”的一站式国际商务服务“丝绸之路贸易中心”。试点能量在自贸区板块功能定位中得到了充分的激发。
创新发展试验,在西咸新区也迎来了试点效应与自贸区功能的碰撞。陕西自贸区的设立就是中国内陆经济开放的创新之举。而西咸新区还肩负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的使命功能。“创新”在这里形成的联动,催生了覆盖“创新创业”全链条的政策服务体系和大西安新兴产业的聚集区。积极建设企业登记、行业监管等相关部门与“四众”(众创、众包、众扶、众筹)企业的信息互联共享,构建协同监管新机制。同时,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通过建立集专利、商标、版权等信息和服务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建设科技成果“专利池”。在创新方面,依托青年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青年创新创业园。并设立投资基金,支持“双创”企业发展,引导和鼓励“双创”企业发行“双创债”。
通过这些措施,让西咸新区成为创新、创业的丰沃土壤。
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在西咸新区已经实施,在融合陕西自贸区的服务功能要求后,有了全新的定位,探索国内服务业开放新模式,建设大西安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成为“双试”联动下,西咸新区服务业对标国际,追赶超越一流城市的新标杆。在航空物流、航空维修、金融贸易、健康医疗、教育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对民间资本和外资逐步开放,建设国际医疗旅游服务港、丝路健康文化输出地。加强物流业发展,招精引专,积极申报国家示范物流园区。依托新区内自然、历史、人文景观资源,促进产业融合,打造国家级对外文化贸易产业园区,建设文化产业贸易基地。此外,园区还依托中影国际丝路电影城项目和新丝路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基地项目,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影视产业中心。
与此同时,在“双试”联动效应下,文化、金融等行业也得到相应的发展空间,让自贸区和国家级新区在西咸新区形成了指数级推进动力。在文化方面,西咸新区还将大力建设“一带一路”开放合作门户区,搭建人文交流平台,深化与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在金融方面,金融领域开放创新也将进一步深化,“大金融”监管方式也在探索中,面向全球的招商工作已经全面启动。
彰显文化自信 建设“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开放合作门户区
2016年12月20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永康在调研文化建设工作时强调,要高举西安文化自信大旗,牢记历史责任,保护利用好历史文化遗存,以“文化+”发展模式,打造文化强市,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夯实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加快文化强市建设。
西咸新区地处西安、咸阳两市之间,在空间结构上形成了五陵塬遗址、周秦汉都城遗址两个历史文化带的发展格局。依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一带一路”文化高地,以文化带动产业融合,树立国际文化品牌,建设对外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文化产品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文化产品创意孵化平台和国际文化金融服务平台,是西咸新区重要的功能板块之一。
在秦汉新城,利用五陵原西汉帝陵带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将文化、大数据、数字信息等产业融合,建立文物大数据云平台,促进区内文物保护工作,同时加强对外文化衍生品输出和“一带一路”文化信息产业的创新与传播,探索建设信息丝绸之路,发展互联网+自贸,开辟以信息和互联网产业为平台的新型国际贸易之路。
利用区内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通过特色小镇的建设,打造集旅游、商业、文化产业一体的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带。并在自贸区政策引导下,创新开放模式,支持旅游业开放与发展。设立中伊合资旅游服务机构,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资旅行社在自贸区设立总部运营,吸引外商投资旅行社在自贸试验区设立公司运营总部。
在沣东新城,通过建立国际文化商务区,重点发展文化贸易、新兴金融、科技服务业等业态,进一步扩大文化产业对外开放。建设文化保税区,打造国家级对外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贸易高地,形成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从事文化贸易高端企业机构总部中心。积极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进出口业务,实现国际文化产品展示交易、国际文化贸易企业聚集、国际文化产品仓储物流等功能。推动文化创意和对外贸易融合发展,依托中影丝路国际电影城项目,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加强内容创作、渠道发行、后期制作、版权交易、教育培训等全产业链环节的合作,打造影视产业中心。鼓励动漫游戏产业对外交流合作,积极扶持原创动漫游戏产品,支持企业进行海外拓展和文化出口。打造电子竞技产业国际赛事运营中心,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电子竞技产业园。
在数字、文化产业融合方面,新区积极推动大数据产业、数字化产业、云平台产业等优势资源“走出去”,探索丝路沿线国家合作开发当地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其中,依托新丝路数字文化产业基地的数字渲染技术,探索开发了“数字布哈拉、数字撒马尔罕、数字希瓦古城”等软件。此外,在数字信息技术方面,不断加强对外文化衍生品输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数字文化产业的创新与传播。
利用大西安教育科研优势,探索以西安交通大学经济金融学院、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学院等专业院校,和普华永道、毕马威等国际专业服务机构相配合的模式,建设契合实际又具备国际视野高标准的西咸新区智库,提高对外开放战略谋划水平和国际经贸合作服务能力。
在推动健康养生产业发展中,新区积极搭建国际中医药健康养生综合服务平台,大力推动中医药“走出去”。引导外资在自贸试验区与国内中医药服务机构投资建设中医理疗、康复、培训、宣传、国际推广等全方位营利性机构。探索建设中医药配送物流基地,依托自贸试验区的商贸物流园区建设中医药仓储物流基地,建设西咸中药材展示中心、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中医药配送中心。同时,依托秦汉新城中医养生双创小镇,积极创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或示范基地。以咸阳中医“五神”为支点,吸引海外留学生或外籍人士到自贸试验区接受中医药学历教育或短期培训。
在养老产业发展中,新区积极开展养老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立全要素养老服务体系。并依托区内优质医疗资源,如第四军医大学、西安交大附属医院分院、冯武臣国医馆等医疗机构,鼓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机构在自贸试验区投资建设全要素养老服务产业。
在人才培养、交流方面,西咸新区依托“双创”示范政策优势,积极打造国际人才自由港。在大西安格局下,以陕西(西咸新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丝绸之路语言服务中心和新丝路国际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为依托,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人才交流、技术研发等全方位合作。制定外籍高层次人才认定办法及相关配套政策,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加大对引进人才补贴力度,开辟外国籍高层次人才工作绿色通道。推进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建设,加强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来源:西安日报(记者 苗瑞)